8月17日,由上海太安农业保险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南开大学农业保险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绿色科技汇智风险减量共建农业强国”的农业风险管理国际论坛在银川召开。中国太保产险总经理助理、董事会秘书陶蕾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农业保险绿色实践探索,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得益彰》的主题演讲。
陶蕾表示,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看,并明确了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的目标。从中央一号文件内容来看,坚持人民为中心和坚持生态发展是农业强国战略举措的重要着力点。作为服务农业强国的金融服务力量,农业保险必须有效发挥风险减量和金融支持的作用,全面服务于确保农业安全、保障农民收益、保护农村生态。同时,绿色是农业底色,三农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同等重要,处理好二者关系的迫切性远高于其他领域。有效服务于乡村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是农业保险绿色实践探索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中国太保产险是行业内首家开展绿色保险体系化实践探索的公司,目前已初步形成“1+4(大重点领域产品创新)+2(大首创低碳保险模式)+1(套低碳运行体系)”的创新实践体系,形成绿色保险的行业标杆,2023年1-6月,公司绿色保险累计提供保障近45万亿元,占整体业务比超过1/4,其中,三农领域绿色保险提供保障超过4000亿元,占绿色业务比超过40%。 中国太保产险进行全面绿色保险实践探索时,最大特点在于通过系统性设计、前瞻性研究、创新性实践,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
中国太保产险在农业保险领域的绿色探索,也沿用公司在绿色保险实践探索的一贯思路: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稳中求进,处理好服务发展和服务减排、服务整体和服务局部、服务短期和服务中长期的关系,立足于探索在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与服务乡村高水平保护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保险服务模式,积极发挥保险激励机制对农业资源保护、绿色农业产业链打造、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民金融普惠的促进作用,努力实现在服务粮食安全保障的基础上提升服务农业绿色发展的质效。
结合中国太保产险近几年在三农领域的绿色创新实践案例,陶蕾认为从实操层面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服务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基于粮食稳产保供高质量发展要求,重点围绕提升农业资源保护利用进行绿色保险创新。
其一,以针对性激励保险产品创新,提升农民地力保护内生动力,从而提升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耕地地力持续广泛提升必须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有形激励是培养主观能动最显著动力,中国太保产险自2018年在上海创新耕地地力指数保险以来,截至2023年6月,已在上海、广东、浙江、江西、江苏等地区提供保险保障超1.6亿元。其二,以专业性研究辅以保险产品升级,提升黑土地保护落地经济性,从而实现对“耕地大熊猫”的保护。黑土地保护需要专业引导和经济效益,才能真正落地。中国太保产险从国家政策、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入手,出具了针对黑土地保护利用的一揽子解决方案。2021年6月18日,中国太保产险与中国农业大学发起成立了国内首个黑土地保护研究项目工程。并以此为基础,在吉林梨树开展“黑土地保护+新型农业生产单元的保险梨树模式”,于2023年6月在吉林首单完成由家庭农场自主缴费的玉米收入保险,通过对新型农业生产单元的收入保障,既提升了生产单元种粮积极性,又缓解其对参与保护耕作导致收入减少的担忧。
其三,以全周期管理保险服务创新,增强高标准农田保护措施,从而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达成。要实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75亿亩的目标,除了加快建设,更要加强运维。为促进高标准农田的运维保障,中国太保产险自2020年4月在辽宁签发行业首单高标准农田IDI保险以来,截至2023年6月已为全国19个省市累计提供了28亿元的保险保障,覆盖高标准农田约228万亩。除提供基础设施十年修复兜底保障外,还提供建后管护服务,包括日常人工巡查服务、农忙季节管护服务、防汛防台防冻专项服务,以及针对农村协管人员开展的建后管护培训服务等。
其四,以体系化运维保险服务创新,增强农业水利设施的运行韧性,从而提升农业用水保障和效率。水利强则农业强,水利兴则农村兴。中国太保产险积极开展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和水利工程运营保障。针对水利设施建设,中国太保产险参与多省大型水利建设项目,包括新疆引额供水工程、安徽引江济淮工程、云南滇中引水工程、广东相关水资源配置工程等,提供保障额度近319亿。针对水利设施运营安全,自2020年起在浙江某市3级及以下水利工程提供了渡汛保障和日常检测等体系化运维服务,保障超过31亿元。针对水利工程运营需要,中国太保产险自2019年7月起在浙江推出全国首个水库防洪超蓄救助保险,并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救助“横山模式”,化解水库防洪与库区淹没,防洪超蓄与开闸泄洪,淹没损失与经济补偿等多重矛盾,将过去库区灾后重建完全依赖政府救助转变为“市场化”行为转移风险。
二是基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重点围绕促进农业产业链绿色转型进行绿色保险创新
其一,通过保险服务引导式创新,助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落地,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水平提升。在促进推动品种培优方面,2023年上半年,在江苏省,一方面针对相关种业公司在研发育种、制种繁种、生产加工等环节开展“种业无忧”一揽子保险,提供了4000万风险保障;另一方面针对水稻制种提供商业性保险产品,为种业公司在重要农产品育种方面提供更高保障。在促进推动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方面,中国太保产险推出“振兴保”方案。以海南芒果产业为例,中国太保产险通过“振兴保”方案为芒果产业提供生产前服务和增信、生产中保产保收入、生产后品牌增信流通保障等保障服务,促进地方特色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品牌建立。
其二,通过保险服务聚合式创新,助力推进农业要素功能聚合,从而促进推动农业产业集聚发展。规模化农业是大方向,但小农经济中国太保产险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绿色为导向,以保险为引线,串联“订单、农事、金融、技术”四大服务领域,探索出服务农业产业融合的保险模式,也为农业收入保险探索出一条新路径。该模式自2019年在东北地区落地以来,已累积覆盖种植面积近百万亩,累计引入涉农贷款超3亿元。
其三,通过保险跨领域融合式创新,助力保障低碳风险和提升低碳效益,从而促进农业产业低碳式发展。中国太保产险针对新型农业主体的“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项目,创新提供覆盖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与现代农业生产实施等综合保障的模式。自2019年起为超过410个项目提供保障近1633亿元。以江西省某光伏农业科技项目为例,中国太保产险提供了包括发电设备和农业设施的综合保障,2022年洪水受损后赔付超过3000万元,有效促进“绿色能源+生态种植”的融合发展。
三是基于安居乐业乡村生态需求,重点围绕农民增收和乡村建设进行绿色保险创新。
其一,以碳金融保险创新为纲,以普惠保险创新为本,通过促进农民普惠落实农业生态保护。中国太保产险是业内最早研究碳金融保险服务的产险公司。在农业领域,创新了“碳汇+乡村振兴”、“碳普惠+乡村振兴”综合保险服务方案,通过碳金融实现生态价值从而实施农民普惠金融,并进一步提升农民保护农业生态积极性。在“碳汇+乡村振兴”方面,2022年1月,中国太保产险在内蒙古成功落地全国首单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在“碳普惠+乡村振兴”方面,2022年6月,在广西开发了全国首单单株林木碳汇保险,将林木的碳汇富余价值做为保险标的服务林农林户。
其二,以乡村基础设施保险创新为着力点,助力推进宜居宜业乡村建设。中国太保产险聚焦乡村宜居宜业所需交通和饮水保障进行保险创新,助力和美乡村建设。在乡村交通设施方面,中国太保产险2016年起承接普通国省道巨灾受损保险,为浙江、广西等相关地区约11万公里乡村公路提供超过241亿元保障。在宁波创新“普通国省道巨灾损失”保险试点,建立“保险+四个一服务”模式,落实“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在乡村饮水设施方面,中国太保产险自2019年起在浙江首创建立“灾毁+管养”农饮水设施商业保险模式,实现水利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并被评为“2020年全国十大基层治水经验”。此外,2021年还在江苏省首创推出“水质无忧”综合保险,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核心河流提供污染检测和污染清理等相关保障服务。
其三,以防止返贫和乡村治理保险创新抓手,助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中国太保产险将首创并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的“防贫保”产品,在现有覆盖31个省1175个县农民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阶段农民保障和乡村治理的新要求,在保障范围、理赔手续、监测技术上升级原有产品。保障范围上:在原有骤增型致贫保障基础上,升级扩展了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同时扩展了收入骤减性致贫保障。理赔手续上:独创“四看一算一核一评议”服务标准,透明化和简单化农民理赔手续。监测技术上:开发“防贫保预警监控平台”,可提供当地政府共同进行返贫监测。同时,针对现有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保障需求,中国太保产险于2021年推出“和谐保”产品,针对乡村公共场所安全风险、乡村公共管理风险、乡村干部履职风险等提供综合保险保障,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陶蕾表示,未来,中国太保产险将继续以服务保障农业强国和乡村振兴建设为己任,结合服务保障农业绿色发展关键领域风险,全方位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