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上半年,没有什么比农产品的保供更让大家关心,甚至是操心。
与此同时,“十四五规划”的数字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刚性落地,也将农业数字化转型推上了快车道,农业数字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便是农业批发市场。作为农业产业链中重要且最贴近消费端的环节,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了产销流通、集散物流的作用。2020年,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从业人员超过670万人,批发市场摊位数约为45.73万个,创造了9.2亿吨的交易量,交易额达到5.4万亿元,占全年GDP的5.33%,可见,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业产业链中具有核心、枢纽地位。
历经上一个五年的“互联网+”创新摸索,农批市场信息化及扶持时代新农人为农批市场的数字化转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与农批市场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情况相似,大部分科技公司很难拿出具有示范性的解决方案,在如今数字化阶段拿项目更难。农批市场是一个复杂的主体,若要进行完整的数字化转型,会涉及到数字建筑、数字园区、数字供应链等多个垂直行业,并且要非常了解农批市场特性,因此急需出现具有复合型能力的科技公司引领这个领域的发展。
挖出场景痛点胜于技术竞赛
中国目前的IT技术已经走到世界前列,尤其擅长在应用方面的开发,然而在互联网几乎把所有行业都重做一遍的十年,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运营管理创新方面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说明原因并不在技术层面。从目前市场上针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看,都表现的过于通用型,即使放在其他行业也一样适用,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因此仅站在技术研发角度、为数字化而数字化是不够的。
国家统一构建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体系的目的是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等,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持续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实现企业降本增效,这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来讲尤其重要。
农产品批发市场降本增效的第一重点是节流,几十年沿袭下来的管理模式使得人情大于法理,于是会出现很多管理漏洞:与市场管理人员关系较好的商户比较容易拿到档口,而不是严格按照进场的资质审核标准来评估;在收取管理费环节也存在一定的灵活空间,为了缓解与商户之间的管理矛盾,市场人员并不完全按照批发市场的收费标准来执行;有些商户会贩卖一些私货来增加自己的利润,而私货又逃避了市场正常的食品安全监管,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市场管理信息不透明,公司高层对于现场的实时情况及运营黑洞往往不知情,使得批发市场长期暗藏着灰色江湖;有些批发市场的信息化交易流程操作繁琐,影响供应链流转效率,且商户并没有获得实际的利益,参与信息化管理积极性不高,在大量应用了数字网络技术后,以上情况仍然没有根本性的改观。
为什么先进的IT技术解决不了朴素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问题?主要因为农批市场作为甲方,目前寻求的技术供给方式都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
1,集团自有科技子公司。某些拥有多个批发市场的集团会成立科技子公司,其优势是懂业务和技术,也理解集团要求;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定向开发时间周期长,吸纳顶尖技术人才难度大,通盘核算的经济性不高,独立运维成本高。
2,外聘传统IT公司。这类公司的开发费相对不高,可以完成信息化改造,但是数字化在专业上涉及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数据可视化等新技术,如果传统IT公司不能做好自我技术的更新换代,服务能力跟不上新兴数字技术发展的需要。
3,外聘新兴科技公司。这些公司的优势是技术领先、创新快。但最大的问题是:他们不了解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真正痛点在哪里,所以提供的产品针对性不强。
古河云科技是最早通过新IT帮助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数字化管理的科技公司,在过去的五年中,其先后为包括“海吉星”在内的20余个第三代现代农批物流园搭建了数字化管理平台,并将成熟的解决方案服务于成都、长沙、深圳等多个城市级的批发市场。古河云从新基建开始参与海吉星物流园的数字化建设,将其在智慧建筑和智慧园区方面成熟的数字孪生技术融入物流园的策划实施中。通过与园区管理、商户、物流服务、检验检疫等各方人员长期的调研走访,古河云农批场景解决方案将人、车、空间、货、设施、设备、能源各环节的场景进行生态搭建,其中的档位租赁管理平台、经营合同管理平台、食安溯源管理平台三招,重点严堵农批市场“跑冒滴漏”的老大难问题。
(档位租赁管理平台)
(经营合同管理平台)
撬动增效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农产品批发市场开源的前提是帮助商户先把生意做大,但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交易中独特的蜘蛛网模型使得农产品价格始终不稳定,只能“看天吃饭”,不利于商户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指导中也强调要加大农业信息化水平,透明必要产地生产数据,加强农产品交易价格异常的预警机制。
以海吉星为例,古河云为其建立了电子结算交易平台、物业管理平台、客服管理平台等,使现场运营管理覆盖到经营者每一环节。电子化交易结算及数据可视化对每一笔交易记录备案,有效监控农产品价格指数变化,为经营户、种植户等提供产品信息指导。物联网工程以物联网追溯平台配合质量管控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BI食品安全可视化更是可以实时呈现海吉星市场内所有货品的食品安全情况,并通过溯源呈现全国来货产地的食品安全情况,若有多个食品安全案例发生,可对产地进行预警。
在海吉星体系内,古河云以云计算、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技术基础,围绕市场、供采主体,结合海吉星物流园流通中的数据、仓储、物流、冷链等业务核心,构建生态场景联动,尤其在今年上半年的抗疫保供中及时发挥了作用。
(古河云应急保供业务管理平台)
在年初深圳疫情爆发时,海吉星与深圳全市70多个大型商超、电商平台、连锁生鲜企业建立紧密联系,确保供需信息畅通高效并发挥保供稳价作用。上海疫情爆发,海吉星分别从深圳和长沙物流园调配超过1000吨新鲜蔬菜发往上海支援。
沉淀数字资产激活金融创新
商户想把生意做大还需要资金方面的支持。现有金融体系中的信贷服务并不适用于小微企业,信贷门槛高、资质审核严、还需要有抵押担保等风控要求,因此大部分小微企业常常依靠民间信贷来解决资金困难,但是民间信贷的高利息无疑会使小微企业多了一层资金压力。
2007年,为了配合中粮集团实现“全产业链”战略,大庆商行率先试点农业供应链金融,即以核心企业做担保,由商行为农户发放了农产品种植贷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种方式需要贷款方与担保方的深度绑定,对普遍缺乏社会资源的农商户而言,不具备执行上的普遍性。
2012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曾让小微企业看到曙光。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重点提到希望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让金融更好地助力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但是十年过去了,针对三农的金融创新始终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难以解决农商户的征信和风控问题。商户需要依靠资金杠杆做大做强,银行需要创新产品创造更多价值,双方都受限于底层的信用保障。
沉淀数字资产是金融创新的必要基础,更是农批市场数字化转型的根本价值。农批市场数字化可通过商户历史期内的交易规模、经营健康性、食品安全记录等连续性数据,为商户的贷款需求提供征信可能。一方面,银行可以根据商户的经营规模和交易诚信的记录,对商户申请贷款金额的合理性、还款风险性进行评估;另一方面,银行可以将商户的档口及货物票据等纳入风控措施体系中,依靠农批市场数字资产,形成为农商户定制化的更加有效且安全的信贷服务体系。
海吉星物流园有很多做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商户,他们对于贷款的需求更加迫切,且贷款额度高。以古河云为其搭建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为基础,通过商户基本资质信息、合同履行、遵守食品安全法、及时缴费、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数据积累,海吉星已积累了一套可形成闭环的数据资产,可为金融信贷提供基本的征信依据,这些数据资产已受到多家银行的关注。据悉,近年来,已有前海等多家金融机构前来进行接触洽谈,相信具有普惠属性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产品将在海吉星率先试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