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许多商业银行的实体网点纷纷倒闭。这个要理性辩证的看待。商业银行物理网点的收缩,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银行市场在萎缩。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的商业银行既有减少,也有增加。相关部门数据显示,2021年,取款机构中银行网点超过2600家;新设机构中,银行网点数量超过2300家。而且银行网点数量的变化反映了银行类型和地区的差异:银行间的差异体现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网点减少,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网点增加;区域差异体现在发达地区网点减少,乡镇和贫困地区网点增加。
减少是有原因的。第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商业银行的数字化经营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趋势,其营销渠道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对银行物理网点的需求确实减少了。第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的扩张和热点的转化,引发了银行抢点的新欲望。因为“总量难增,存量可调”的监管政策,合并、搬迁、调整、优化网点布局可能更合适。第三,过去很多银行网点的功能仅定位于“储蓄所”或其他单一的业务办理点,难以适应日益多样化的金融消费服务需求。近年来,由于银行间竞争加剧,银行员工纷纷离职,面对网点转型升级带来的岗位人员配备、财务监管、内控合规等诉求,银行为了展业利益,只能收手握拳。
建立新设施的原因。第一,新银行的初期扩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迎来了大幅扩张的机遇。二是原驻地银行的扩容调整。在支持实体经济、乡村振兴和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号召下,各商业银行尤其是县域网点薄弱的大型商业银行,纷纷加大向金融服务需求旺盛地区的搬迁力度。
在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由于业务操作主要在线上实现,确实会对线下的物理网点造成冲击。商业银行应根据国家战略定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因素,在分支机构数量和价值之间取得平衡。
一方面,要坚信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仍将长期存在,追求普惠金融价值的实现。一是部分特定人群对银行物理网点的依赖是“刚需”。银行应秉持“金融为民”的原则,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温馨、个性化的适合老龄化的金融服务。其次,一些特定地区的银行物理网点有存在的必要,需要弥补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地区的银行物理网点。
另一方面,要加强商业银行物理网点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追求科技金融价值的实现。当前,面对金融数字化转型、客户消费习惯迁移等诸多挑战,商业银行应加大科技和金融的创新力度,打造“金融+科技”的银行业务增长“第二曲线”。要推动物理网点和线上渠道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使其从“交易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泛金融服务场景,构建银行社区共治场景。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